昨日從福州市公務員局獲悉,福州市委、市政府研究通過《關于進一步加強市直機關公務員崗位考核工作的意見試行》,將在全市范圍內執(zhí)行。該意見確定了針對市直機關公務員的平時考核和年度考核辦法,并把考核結果和公務員崗位調動、獎勵懲處等掛鉤。
分類分級設考核指標
列入公務員范圍的市直各單位以及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群團機關、事業(yè)單位科級及其以下職務的工作人員都列入考核對象。
今后福州市市直機關將按照因事設崗、以崗定人的原則,科學合理地設置崗位。在明晰崗位職責的基礎上,編寫崗位說明書和工作流程圖,明確各崗位職責、工作流程、所授權限、承擔責任。
責任確定后,將采取以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辦法,規(guī)范考核量化評分標準。按照“明責”“履責”“問責”的責任體系,建立職責明晰的崗位責任體系。
同時,各單位按照分類分級考核的原則,建立健全以體現工作實績?yōu)橹饕獌热莸目己嗽u價指標體系。要根據不同類別、不同職級公務員的特點,明確不同崗位的職責和業(yè)務工作標準,分類分級設置考核指標。
此外,利用現有的信息網絡系統,各單位可根據實際,建立本單位的考核平臺,逐步完善網上考核系統,保證崗位考核工作簡便、規(guī)范、公平。
為統籌研究和領導公務員崗位考核工作,福州市已成立公務員崗位考核工作領導小組。其下設的領導小組辦公室將定期開展督促檢查,對規(guī)章制度不健全、開展考核力度不足的單位進行督促,責令整改。
從五個方面量化考核
崗位考核具體要考核哪些內容?意見提到,各單位應建立平時考核制度,以公務員的崗位職責和所承擔的工作任務為基礎,全面考核公務員德、能、勤、績、廉,重點考核業(yè)務工作實績,突出評價公務員履行崗位職責、完成目標任務的數量、質量、效率和產生的效益以及工作作風等。
在考核指標上,工作目標考核分為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。根據公務員平時考核內容,結合工作實際和工作重點,將工作目標分解到崗位,責任明確到個人。
崗位考核指標分值應突出崗位基礎性要求和工作特性,體現不同崗位之間的差異。崗位基礎性考核內容,可參考《福州市公務員崗位考核量化評分標準試行》,崗位特性考核指標,各單位按照崗位特點制定。
其中基礎性考核方面,德主要包括政治品德、職業(yè)道德、社會公德和個人品德,個人品德部分,是否能夠做到孝敬長輩、家庭和睦、誠實守信、情趣健康,也列入考核內容。能包括業(yè)務能力、執(zhí)行能力和創(chuàng)新能力,其中“調查研究發(fā)現問題的能力如何,能否提出合理的意見建議”也是量化考核的指標之一。值得一提的是,意見還特別鼓勵公務員創(chuàng)新服務模式,提高服務質量。勤包括工作態(tài)度和工作作風??儼繕巳蝿胀瓿汕闆r、履職成效和工作效率三個方面內容。廉即為廉潔自律。其中,機關內設機構副職和非領導職務公務員,績所占分值最高。
每半年綜合考核一次
在考核程序上,應建立月考核制度,每半年綜合考核一次。月考核以績?yōu)橹?,根據完成工作任務情況和工作表現,對照崗位量化評分標準,確定月考核得分。對內設機構負責人的考核,由被考核人每月填寫一次工作記錄,分管領導點評后,由分管領導和單位考核組審核評定。
對內設機構除負責人外的其他工作人員的考核,由被考核人每月填寫一次月工作記錄表,內設機構負責人點評后,由內設機構負責人和單位考核組審核評定。半年綜合考核以月考核為依據,根據半年內月考核平均得分值,按照優(yōu)秀、稱職、基本稱職和不稱職確定等次。
年度考核包含三部分
公務員年度考核以量化評分的方式進行,由平時考核、民主測評和領導班子評價三個部分組成。
年度內兩次半年綜合考核的平均值作為平時考核分,它是年度考核評分的重要依據,原則上占年度考核總分的50%。年度考核為優(yōu)秀的,半年綜合考核應有至少一次優(yōu)秀等次,且沒有基本稱職或不稱職等次。
年度考核還應建立民主考核制度,廣泛征求單位領導班子和干部群眾意見,提高考核工作透明度。各單位可將參加民主測評的對象擴大到機關全體工作人員、服務對象、行風監(jiān)督員等。原則上領導班子評價分和民主測評分分別占年度考核總分的20%和30%。
兩年不稱職予以辭退
公務員平時考核和年度考核結果將作為公務員崗位調整、晉職晉級、學習培訓、獎勵懲處的重要依據,引導公務員認真履行崗位職責。
平時考核和年度考核排名靠后且考核評分明顯偏低的公務員,要加強思想教育和崗位業(yè)務培訓。被評為基本稱職的公務員,予以誡勉談話,并限期改進。對經教育和培訓確實不適應本崗位工作的,予以調換工作崗位。年度考核被評為不稱職的,給予降職或降級。對于不勝任現職工作,又不接受其他安排或在年度考核中連續(xù)兩年被確定為不稱職的,予以辭退。半年綜合考核、年度考核被評為稱職以上等次的,區(qū)別等次予以獎勵。
來源:東南網
版權及免責聲明: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,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“中國產業(yè)經濟信息網”,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。凡轉載文章,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。版權事宜請聯系:010-65363056。
延伸閱讀
版權所有:中國產業(yè)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-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