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日下午,在第五屆山西特色農產品交易博覽會上,山西長治市、沁縣兩級地方官員走到營銷前臺,為一種明清宮廷貢品——沁州黃小米代言。對于從“黑”向“綠”轉型的煤省來說,大批官員從幕后走到臺前賣力推銷“地方名品”,折射的是地方政府資源觀的更新和官員思維之變。
長期以來,煤炭資源在給山西帶來財富、就業(yè)的同時,也扭曲了經濟產業(yè)結構,固化了地方政府資源觀,禁錮了地方官員、民眾思維。數十年來,山西一直在煤炭堆里打轉。
如今,在資源型地區(qū)加速轉型的背景下,山西正重新審視自身資源稟賦,地方官員也努力從保守、封閉走向開放、包容。
18日下午,面對慕名而來的消費者,沁縣縣長張宏偉走上中央展臺,向各界人士推介“沁州黃小米”。張宏偉表示,“沁州牌”沁州黃小米是山西首個“生態(tài)原產地保護產品”。沁縣主推的沁州黃小米,不僅是長治沁縣的特色農產品,也是山西著名特色產品,中國優(yōu)質產品。
張宏偉說,沁縣是省級貧困縣。目前,當地正依托“全國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創(chuàng)建縣”“國家級出口農產品(沁州黃小米)質量安全示范區(qū)”等品牌,挖掘特色農產品優(yōu)勢,大力發(fā)展特色農業(yè)產業(yè)。
據介紹,沁縣是煤炭大省山西少有的“非煤縣”,境內沒有煤礦、鐵礦。在煤炭“黃金十年”期間,沁縣頗顯落寞。如今,在生態(tài)文明日漸成為社會共識的當下,沁縣的潔凈空氣、清潔水源、無污染土地等成為一種優(yōu)勢資源,“生態(tài)有機”“無污染”的優(yōu)勢日漸凸顯。
對此,山西沁州黃小米(集團)有限公司董事長石耀武介紹,長治沁縣地處太行、太岳兩山之間,土地肥沃,空氣清新,降雨量分布均勻,地域環(huán)境無公害、無污染,是世界谷物的黃金產業(yè)帶。30年來,企業(yè)專注研究沁州黃谷種。
實際上,在“一煤獨大”的影響上,山西豐富的非煤資源長期遭遇忽視。
不過,這種狀況正在改變。幾天前,山西省政府辦公廳對外公布“山西小米”品牌建設實施方案。其中明確,山西要在全省整體安排、逐步推進“山西小米”品牌建設。
方案顯示,到2020年,山西要通過加強“山西小米”標準化生產、產業(yè)化經營、精深化加工、全程化監(jiān)管,將“山西小米”品牌建設成為全國著名區(qū)域公共品牌,推動“山西小米”由“好米”變“名米”。
山西素有“小雜糧王國”的稱謂,但長期以散、小、弱的形態(tài)發(fā)展,可謂“只有樹木,沒有森林”。
對此,有業(yè)內人士表示,在山西的小雜糧品種中,谷子是雜糧谷物中的大類,其種植面積2016年已達324萬畝,總產量達55萬噸,種植面積連續(xù)三年居全國第一。為破解山西小雜糧品牌認知度差、市場占有率低的困境,山西率先建設“山西小米”區(qū)域公共品牌,借此激活小雜糧資源優(yōu)勢。
此間,山西本土品牌專家趙加積表示,山西農業(yè)之長在于“特”,糧食之長在于“雜”,干鮮果之長在于“嫩”,肉蛋茶之長在于“鮮”,酒醋奶之長在于“香”。
趙加積說,時下,山西煤炭市場回暖,這對區(qū)域經濟轉型升級會造成影響。越是煤炭價格上漲,山西越要堅定轉型定力,決不能重回依賴煤炭的老路。
實際上,在生態(tài)文明凸顯、傳統(tǒng)產業(yè)乏力的當下,山西上下正在努力更新資源觀。此前,山西省長樓陽生曾表示,山西的資源不等于煤炭,也不僅限于煤炭。山西要樹立新的資源觀,充分利用歷史文化、自然生態(tài)、紅色文化等各類資源,加快形成新的增長動能。(記者 李新鎖)
版權及免責聲明: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,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“中國產業(yè)經濟信息網”,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。凡轉載文章,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。版權事宜請聯(lián)系:010-65363056。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