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李寧云”、“冠軍龍服”——這是近期李寧和安踏相繼推出的主打產品。
在經歷了一次大洗牌后,運動品牌推出的新品相比以前更具特色,體現了各自的未來創(chuàng)意。
據李寧公司內部人士介紹,李寧公司此次推出“李寧云”平臺,是希望依靠科技體現產品的特色,同時,也借此機會化解同行業(yè)產品的同質化。
“‘李寧云’科技的核心是‘沖擊化回彈’,即緩震和反彈的完美結合。而將其稱之為‘平臺’,則源于其未來將被運用到更多李寧產品中?!鄙鲜鋈耸糠Q。
運動品牌去同質化
在國內運動品牌經歷了大規(guī)模關店潮后,李寧、安踏、匹克等運動品牌都深深體會到不能再推行批發(fā)銷售模式了,而在國內各大運動品牌紛紛向“零售主導”轉型的同時,如何去同質化,研發(fā)出自己的產品也成為各大運動品牌需要思考的問題。
有業(yè)內人士認為,在運動品牌市場同質化嚴重的今天,由消費者需求出發(fā)打造差異化的產品對一個品牌和一家企業(yè)是非常重要的。
為了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產品,李寧公司于近期推出“李寧云”平臺,希望能以科技取勝。
“李寧公司在打造‘李寧弓’和‘李寧弧’兩項結構減震科技,領跑國內運動品牌減震技術之后,在材料減震領域再做突破,推出全新‘李寧云’科技平臺。”李寧公司內部人士介紹,李寧公司有著一定的科技基礎,而公司也希望新的產品能以創(chuàng)新科技突顯競爭差異化,并靠科技取勝。
據了解,“李寧云”全新材料減震科技,非常有效地減少了走、跑、跳等運動行為對人體可能產生不良影響的震動,減輕人體運動負擔,最大程度避免運動傷害。
李寧運動科學研究中心張德文博士認為,人體骨骼的生長會受到不同負重情況和外力刺激的影響,而改變其結構,強壯的骨骼在生長過程中需要一定范圍的外力刺激,過大和過小都不利于骨骼的健康生長。“李寧云”正是基于這一理論和運動表現需求,將沖擊中的巨大能量吸收和存儲,在減震的同時將其轉化為回彈力,實現能量循環(huán),不僅對骨骼和關節(jié)形成保護,還能夠助力提升運動表現。
與李寧公司依靠科技去同質化不同的是,安踏則走向了打造中國龍文化產品之路。
近期,安踏公布了為冬奧會最新打造的領獎服——“冠軍龍服”,其中融入了“龍”,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元素。
據了解,其靈感來自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圖騰“九龍壁”。領獎服工藝采用了中國傳統的織錦技術,將九龍壁九條不同形態(tài)的龍形象印刻在了領獎服上;后背“China”字樣延續(xù)倫敦奧運會銀邊立體設計,并根據漢字宋體描繪“China”,更凸顯中國特色。
“奧運不僅是展示各國體育實力的舞臺,也是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舞臺。”安踏內部人士表示,安踏希望通過中國體育代表團穿著的“冠軍龍服”,向全世界輸出中國龍文化的精髓。
此外,特步、鴻星爾克、貴人鳥等體育品牌從去年開始便開始強調產品的時尚元素?!疤貏e是款式上的創(chuàng)新。我們將加快研發(fā)速度,確保產品樣式的多樣化?!兵櫺菭柨讼嚓P人士表示。
對于融合時尚元素,李寧公司和安踏方面也深有體會,其中,李寧公司內部人士稱,“為了融入時尚元素,今年推出的‘李寧云’系列皆是采用亮麗的色彩搭配,而公司目前推出的新品售罄率也較高”。
探索轉型之路
除了靠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產品實現去同質化的辦法外,為了尋找出路,國內各大運動品牌還紛紛向童裝和戶外產品轉型,希望能走出一條不同的路。
先是李寧公司于2012年10月底開設了第一家戶外用品旗艦店——李寧探索。此后,國內體育品牌中,安踏、361°的戶外產品也陸續(xù)上市。
目前,業(yè)內人士很看好戶外用品市場,并認為體育品牌切入戶外用品市場有著先天優(yōu)勢。
不過,也有分析人士認為,專業(yè)性戶外運動者對鞋服的技術力量要求較高,如果功能性達不到戶外運動裝備的要求,產品可能面臨滯銷,在沒有成熟的研發(fā)團隊和管理人才前,傳統運動品牌不宜盲目跟風,否則風險巨大。與進入戶外市場相比,其認為按照消費者細分來做市場還是比較有前景的。
而在各大運動品牌轉向戶外市場的同時,也有運動品牌試圖從童裝找到突破口。
數據顯示,安踏童裝店數目從2011年的632家增至2012年的833家,并預計到2013年底,兒童體育用品系列店的總數還將達到950家至1000家。
此外,2013年6月份,361°品牌管理中心副總監(jiān)趙峰也曾公開向媒體表示,361°的童裝店已經開了1600家,預計2013年底可達到2000家。
對于運動品牌轉向童裝市場,鞋服行業(yè)獨立評論人馬崗表示,童裝市場剛興起,為完成較高的開店目標,品牌會適當降低門檻。這或許會影響到品牌形象,長遠來說可能會帶來其它一些問題。他認為,轉型童裝或許只是另一個同質化陷阱。
來源:新浪網
版權及免責聲明: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,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“中國產業(yè)經濟信息網”,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。凡轉載文章,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。版權事宜請聯系:010-65363056。
延伸閱讀
版權所有:中國產業(yè)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-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