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追求性價比,到追求個性化、品牌化,消費者的購買因素發(fā)生了巨大的變化,在水果市場上也是如此。近年來,褚橙、煙臺蘋果、贛南臍橙、庫爾勒香梨等區(qū)域品牌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喜歡,隨著品類越來越多、渠道下沉,水果品牌持續(xù)細分。不過,有業(yè)內人士認為,水果品牌化仍需解決行業(yè)門檻低、標準難統(tǒng)一等瓶頸。
消費者青睞。”陶易表示,在其他中小城市,尤其縣級市場,個人經營的水果店比較多,因為競爭比較少,只要一旦形成規(guī)模,店面就可以走出去拿貨,與單個的水果店小規(guī)模連鎖的貨源本質是不一樣的。因此縣級市場水果也能形成品牌化。百果園集團副總裁焦岳表示,目前,百果園已經進駐71個城市,主要集中在一、二、三線城市,但未來也會向四五線城市包括地級市縣進軍。
現象:“高價”品牌水果受青睞
“現在生活水平上去了,買東西主要還是看品質,買水果也一樣。一定要綠色安全的,口味當然也要好。在這方面,一些品牌水果還是做得比較好。”廣東省廣州市消費者朱女士說,如今家里的水果幾乎都是“叫得出名字”的牌子,比如褚橙、佳沛奇異果、都樂香蕉等。
與朱女士有著同樣想法的消費者還有很多。他們看中的除了價格外,還關注產品是否安全、健康、有口碑。據了解,目前,能將水果品牌做標準化處理的企業(yè)數量不多,老牌子有消費者耳熟能詳的褚橙、佳農、都樂、佳沛等,而近來新入局的也有農夫山泉“17.5°橙”。
據了解,這些品牌水果售價一般較普通水果要高。在電商平臺搜索,同樣是100克的奇異果,市場價約4元一個,而佳沛則要8元左右;普通香蕉大概6元一斤,而都樂香蕉要12元左右。
盡管這些品牌水果售價遠高于市場同類產品,但依然十分暢銷。以佳沛奇異果為例,企業(yè)方面表示,2018年,佳沛在中國的奇異果銷量達到2700萬標箱。到2025年,佳沛預計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將翻番,占據全球銷量的1/4。其財報顯示,2018/2019產季,佳沛共銷售1.672億箱奇異果,比上一季的1.386億箱銷量增長21%。
食品產業(yè)分析師朱丹蓬認為,水果的消費升級,反映了大眾生活水平的提高。“近段時間消費者都在談論的‘水果自由’,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是特色水果、進口水果、稀缺水果的‘自由’。”朱丹蓬說,“這些品牌水果的原產地、物流、售后以及品控等各方面都是相當有保障。這也是為什么這些水果價格偏貴,但整體銷量、營業(yè)額和利潤不斷攀升的原因。”
趨勢:市場持續(xù)細分渠道再下沉
水果品牌化經過近幾年的發(fā)展,已經進入市場細分階段。業(yè)內資深人士、“生鮮傳奇”主編陶易表示,水果品牌可以分為3個級別:產地品牌、渠道品牌、消費者品牌。“過去消費者都認同產地品牌,就是贛南臍橙、煙臺蘋果、上海馬陸葡萄等,這是以產地為中心的認同。但近幾年由于種植技術提升,產地概念較模糊,產地品牌也慢慢失去邊界。”陶易說。
此外,渠道品牌這兩年也不斷涌現很多,如百果園等連鎖水果店,因為質量穩(wěn)定,包裝精美,價格區(qū)別不大,消費者認同該店的品牌,也形成了以連鎖店為中心的渠道品牌;而消費者品牌有分區(qū)域性、全國性、全球性,比如,佳沛奇異果就是一個較為典型的代表,消費者認同該品牌,愿意為此買單。
水果品牌化在各個細分市場的發(fā)展狀況不盡相同。以進口水果為例,朱丹蓬認為,由于目前中國的水果基本還是大眾品類占主導,進口水果更多走差異化路線,如獼猴桃、牛油果等,市場主要以一、二線城市為主,但隨著銷售渠道下沉,三、四線城市對進口水果的需求量也會逐步增加。
瓶頸:行業(yè)門檻低標準散亂難統(tǒng)一
水果品牌化也存在諸多挑戰(zhàn)。業(yè)內人士認為,我國區(qū)域水果品牌眾多,在我國果業(yè)的發(fā)展歷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,但是缺少知名的企業(yè)或產品品牌。一方面,導致水果溢價有限,難以賣出高價;另一方面,導致消費者買到的水果質量時好時壞,并且難以找到責任主體。
“水果從生產到市場,包括采前優(yōu)良品種選育、果園管理、采后預冷和貯藏、上市前的商品化處理以及運輸和上市銷售,整個產銷鏈的每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應有相應的標準,但從目前現狀來看,要么無標準可依,要么標準散亂難以統(tǒng)一,要么標準內容過時,嚴重制約了我國水果的品牌化進程。”陶易說。
值得關注的是,水果市場進入門檻低,企業(yè)盲目做品牌,猶如一陣風,也難成氣候。
陶易表示,水果是食材里包容性最強的農產品,經營水果店的門檻不高,相對投資又比較低。僅以溫州為例,全市有6000多家水果店,去年開了1000多家,但也淘汰了1000多家,北上廣深更甚。“國內水果品牌化現在正是最狂熱的時候,基本上所有的產地、中小企業(yè)都想做自己的品牌,行業(yè)內都覺得這是方向。但品牌是需要很多東西來支撐的,千軍萬馬過獨木橋,最后只剩一兩個。”(劉芳)
轉自:中國食品報
【版權及免責聲明】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,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“中國產業(yè)經濟信息網”,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。凡轉載文章及企業(yè)宣傳資訊,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。版權事宜請聯系:010-65367254。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