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有小龍蝦,秋有大閘蟹。進入9月、10月,江蘇、上海等地螃蟹紛紛開捕上市,大閘蟹也順勢接力小龍蝦成為最受歡迎的金秋食物之一。根據餓了么近日發(fā)布的數據顯示,大閘蟹外賣銷量同比增長29.1%,外賣用戶同比增長29.4%。線上火爆線下也同樣熱銷,盒馬生鮮數據顯示,剛剛過去的“十一”黃金周,大閘蟹的銷量平均增幅超過了80%,其中一位上海顧客,一次下單就購買了40箱陽澄湖大閘蟹禮盒。
吃貨們吃蟹熱情高漲,但價格并沒有水漲船高。餓了么大閘蟹外賣的平均客單價較去年同期下跌9.3%,盒馬生鮮普通大閘蟹的價格較往年下降15%。繼今年夏天“小龍蝦自由”后,消費者可謂喜提“大閘蟹自由”。
螃蟹市場新變化:陽澄湖大閘蟹客單價下降三成
“九雌十雄”,吃蟹正當時,大閘蟹銷量訂單順勢增長。餓了么數據顯示,在今年7月1日至10月8日,大閘蟹外賣銷量同比增長29.1%,相對應的外賣用戶同比增長29.4%。其中,陽澄湖大閘蟹的訂單量同比增長94%,外賣用戶同比增長35.5%。
令人驚訝的是,螃蟹銷量增長平均客單價卻走低。大閘蟹的平均客單價較去年同期下跌9.3%,而陽澄湖大閘蟹的平均外賣客單價下跌了31.6%。從客單價的大閘蟹分布區(qū)間看,不難發(fā)現(xiàn)大閘蟹0元—50元的低訂單價格區(qū)間成為了單量分布增長最多的區(qū)間,從2018年的15.3%增長到2019年的19.2%。
螃蟹上市后,無論是普通大閘蟹還是陽澄湖大閘蟹,價格均出現(xiàn)浮動。這一點,從盒馬發(fā)布的大數據中也得到印證——雖線下生鮮陽澄湖大閘蟹并未大幅降價,但普通大閘蟹的價格較往年下降15%,19.9元—39.9元成為主力的消費價格。究其原因,大閘蟹的價格浮動本質源于供需平衡、節(jié)日消費及經濟環(huán)境影響等因素。業(yè)內人士指出,前些年,小龍蝦和大閘蟹行情火爆,經濟效益明顯,于是老百姓紛紛建塘養(yǎng)殖小龍蝦和大閘蟹。無限制發(fā)展的后果是供大于求,從而引發(fā)市場連鎖反應。
大閘蟹用戶群反轉:55%男性成消費新勢力
在吃螃蟹這件事情上,女孩子一向是認真的。從餓了么此次公布的大閘蟹數據報告中可以發(fā)現(xiàn):2018年7月1日至10月7日,非陽澄湖大閘蟹的外賣用戶中,男性占比45%,女性占比55%;陽澄湖大閘蟹外賣用戶中,男性占比43%,女性占比57%。有趣的是,到了2019年,非陽澄湖大閘蟹的外賣用戶中,男性用戶占比為52%,而女性用戶占比變?yōu)?8%;陽澄湖大閘蟹用戶中,男性占比55%,而女性占比降為45%。
由數據中可發(fā)現(xiàn),2019年非陽澄湖大閘蟹的男性外賣用戶占比高于女性用戶4%,陽澄湖大閘蟹的男性外賣用戶占比超出女性用戶10%,大閘蟹消費主力軍易主。俗語有云“男蝦女蟹”,以往女性用戶一直是大閘蟹消費主力軍,但從今年的銷售額來看,男性用戶購買力明顯增強。
大閘蟹男性外賣用戶趕超女性用戶的同時,餓了么數據還顯示,在消費升級的趨勢下高頻用戶顯著增加。在今年7月—10月初,有8%的“吃貨”消費大閘蟹的頻率至少一個月一次。這其中,有超過3000名用戶消費大閘蟹的頻次達到了半個月一次。大閘蟹消費頻次最高的人來自成都,7月—10月初,成都人瘋狂下了139單大閘蟹訂單。
而價格最貴的熟食大閘蟹外賣被上海一位消費者奪得,這位“吃貨”一單就消費了2626元,購買了24只清蒸大閘蟹。價格最貴的一單生鮮大閘蟹外賣,“誕生”于武漢,國慶假期期間來自武漢洪山區(qū)的“好吃鬼”下單購買了11份禮盒大閘蟹,一單消費高達7348元。
陽澄湖不再是“專寵”:不少城市偏愛本地蟹
大閘蟹種類繁多,除了聲名顯赫的陽澄湖大閘蟹,還有太湖、洪澤湖、固城湖等多個地區(qū)的大閘蟹品種。陽澄湖大閘蟹似乎一直是消費者們最為青睞的蟹種,而餓了么這次出爐的數據報告則展示了新趨勢。
從餓了么數據中可以看到,上海的陽澄湖大閘蟹銷量以44%的成績成為全國第一,在“魔都”的所有大閘蟹外賣訂單中,陽澄湖大閘蟹銷量占了95%。陽澄湖大閘蟹被上海用戶喜愛,但這一喜好在杭州、武漢、福州、青島等地悄然發(fā)生了變化。例如在杭州,當地自產的太湖大閘蟹在杭州的銷量占全國的72%,居全國首位。再比如在武漢,距武漢不遠的梁子湖大閘蟹銷量居全國第一,且武漢所有的大閘蟹訂單中,梁子湖大閘蟹的訂單占比高達61%。
由此可見,雖然陽澄湖大閘蟹譽滿天下,但是很多城市更偏愛的是家鄉(xiāng)自產的大閘蟹。購買本地大閘蟹儼然成為一種新趨勢。自此,盒馬生鮮陸續(xù)有了“新動作”——今年在各地區(qū)引進了本地特色大閘蟹,例如重慶的高山泉水蟹、西安的黃河大閘蟹等,以豐富本地消費者的選擇。(王如)
轉自:中國市場監(jiān)管報
【版權及免責聲明】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,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“中國產業(yè)經濟信息網”,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。凡轉載文章及企業(yè)宣傳資訊,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。版權事宜請聯(lián)系:010-65367254。
延伸閱讀
版權所有:中國產業(yè)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-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