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克強總理22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,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。今年赤字率擬按3.6%以上安排,財政赤字規(guī)模比去年增加1萬億元,同時發(fā)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。這是特殊時期的特殊舉措。上述2萬億元全部轉給地方,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,資金直達市縣基層、直接惠企利民,主要用于保就業(yè)、?;久裆?、保市場主體,包括支持減稅降費、減租降息、擴大消費和投資等,強化公共財政屬性,決不允許截留挪用。
按照政府工作報告和預算報告,今年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.75萬億元, 比去年增加1.6萬億元。還將加大減稅降費力度,預計全年為企業(yè)新增減負超過2.5萬億元。
5月22日,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首場“部長通道”采訪活動上,財政部部長劉昆表示,財政工作將從“質”和“量”兩個方面下功夫,既做加法、也做減法,調整結構、有保有壓,堅決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的要求。
“加法”怎么加?劉昆算了一道加法題:財政赤字率計劃提高到3.6%以上,比去年提高0.8個百分點,增加了1萬億元的財政資金;中央財政還將發(fā)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,并從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等方面調入近萬億元資金。此外,還將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(guī)模1.6萬億元。
劉昆表示,今年,一般預算收入預計略高于18萬億元,低于去年;一般預算支出預計將達到24.7萬億元,高于去年。一收一支,多出來的逾6.7萬億元就是釋放出的財政資金,比去年加大了力度,做好了對沖,實現(xiàn)了積極。
“減法”怎么減?劉昆指出,主要是惠企惠民,減稅降費。去年我國減稅降費規(guī)模達到2.36萬億元?!斑@是制度性的安排,今年將繼續(xù)實施。為了應對疫情的影響,黨中央、國務院又出臺了一系列減稅降費措施,預計今年減稅降費新增規(guī)模會達到2.5萬億元?!?br/>
結構怎么調?劉昆表示,一是壓本級、增地方。今年中央財政本級支出將負增長,而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將增長12.8%,增量資金9500億元。二是壓一般、保重點。今年中央本級非剛性、非急需的支出壓減幅度超過50%,省出的資金用于疫情防控,支持打好三大攻堅戰(zhàn),脫貧攻堅、義務教育、基本養(yǎng)老、城鄉(xiāng)低保等方面的重點支出只增不減。三是直達基層、直達民生。上級的轉移支付將細化到基層,細化到民生項目,坐直通車,直接抵達。中央財政將發(fā)揮好財政職能作用,扎實做好“六穩(wěn)”工作,全面落實“六?!比蝿?,切實兜牢民生底線。
全國政協(xié)常委、財政部會計標準戰(zhàn)略委員會委員張連起對《經濟參考報》記者表示,要以更大的宏觀政策力度對沖疫情影響,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。提高赤字率,發(fā)行抗疫特別國債,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,提高資金使用效率,真正發(fā)揮穩(wěn)定經濟的關鍵作用。赤字率安排從2.8%提高到3.6%(一般公共預算赤字3.76萬億元),發(fā)行抗疫特別國債1萬億元,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.75萬億元,約8.5萬億元的財政政策大包,明確釋放積極信號,穩(wěn)定提振市場信心。
張連起表示,一方面,體現(xiàn)更加積極取向,加大財政政策對沖力度,穩(wěn)住經濟基本盤,兜牢基本民生底線。另一方面,大力提質增效,該減的稅減下去,該降的費降到底,該壓的支出壓到底,把錢用在刀刃上,提高資金使用效率,最大限度下沉財力。
全國人大代表、山東省財政廳廳長劉興云對《經濟參考報》記者表示,今年以來,受疫情等因素影響,經濟下行壓力較大。在這種形勢下,提高財政赤字率,發(fā)行抗疫特別國債,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(guī)模,一系列重要舉措非常及時、十分必要。非常時期當用非常手段。在當前疫情常態(tài)化防控階段,發(fā)揮提高赤字率和發(fā)行特別國債的逆周期調節(jié)作用,是有效應對疫情沖擊和經濟下行壓力的重要舉措。
全國政協(xié)委員、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指出,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,從整體上把握,就是要對沖風險。落實減稅降費政策,對沖企業(yè)經營困難;擴大政府投資規(guī)模,對沖經濟下行風險;調整優(yōu)化支出結構,對沖疫情減收增支風險。
“2020年預算報告最鮮明的特點是,規(guī)模上的積極有為和支出方向的提質增效。收入端大規(guī)模減稅降費、多渠道籌措資金,支出端大力度對沖經濟社會風險,真正發(fā)揮了財政政策的主導作用。”恒大研究院原助理院長羅志恒對《經濟參考報》記者表示,籌措方式上更加多元化,積極盤活財政存量資金,最大化發(fā)揮財政資金效率。從支出來看,強調提質增效,全面落實“六?!?。調整優(yōu)化支出結構,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減,重點領域支出切實保障,一般性支出堅決壓減,進一步落實政府過緊日子要求,節(jié)用裕民。
轉自:人民網
【版權及免責聲明】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,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“中國產業(yè)經濟信息網”,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。凡轉載文章及企業(yè)宣傳資訊,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。版權事宜請聯(lián)系:010-65363056。
延伸閱讀